创业本来就是参与市场激烈竞争的过程,就是你死我活的,人人都去创业了,谁来当用户呢?把极少数人才具有的生存能力,搞成“万众”都去尝试一把,当然可以,这就意味着万众里的九千九都要去当炮灰,能熬出来的成功创业项目是不变的,但是参与竞争的基数大了,炮灰比例也就不好控制了。 首先是电子商务比传统企业多了物流成本,传统企业店面销售,而电子商务需要上门配送,物流费用占到了10%的费用; 其次是仓储成本,占10%费用。彼此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纠纷,大家都是一条心地埋头做事,无怨无悔。
我每天都有不停地反思很焦虑,想不停地抓住下一个饿了么、下一个阿里、下一个腾讯,这个东西要看天。 甚至还有乘客忍不住在站台自拍了起来。GoogleAnalytics可以轻松地嵌入在网页中并告诉你用户与网站的交互情况,而且完全免费。 有意思的是,2016年12月,《人民日报》曾刊文评论“地铁扫码”: 像朋友在地铁里遇到求扫码的“创业者”,只求扫码博关注,不靠产品赢口碑。这些一度站在风口中领域,自然也在风口中淘汰出一批。 同时,这位2008年毕业的码农还表示自己是一位不买房主义者。创业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,靠什么挣钱,如何获得用户。
凭什么?!就那么三五个人,两三条抢,我们耐以生存的产品多长时间可以上线?上线之后多长时间可以给客户试用?多长时间可以成熟全面推广?2年1%,那3个月内要实现什么目标?半年内需要实现什么目标?第一年需要实现什么目标才能保证第二年可以完成这个目标? 这些问题可能高层也有想过,但是似乎并没有给到我们一线员工更多可操作可执行的实现路径,很长一段时间,我们基本都处于一种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。后来几年,带宽提速、内容IP以及VR兴起,纷纷验证了他们最初的推论。人的野心是庞大的,但如果自身能力还不足以支撑野心,不如先沉淀几年,再去创业。911之前,情报部门也曾发现过恐怖分子偶尔留下的痕迹,但是那时,面对海量数据政府还没有能力下手去做挖掘、分析,也因此无法根据恐怖分子留下的蛛丝马迹抓住他们。这件事要落地文化,产品经理要深度地思考这些问题去解决它,这些都是我们不断完善要做的事情。